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 課程講義 ] 第11講 帝王畫像的真實與虛構


【第十一講主題】
帝王畫像的真實與虛構

w   學習重點:
理解帝王畫像所呈現的權力象徵

w   說明:
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假畫像,討論歷代帝王圖象背後的真實與虛構。

w   問題討論:
1.     關於歷代皇帝的御容寫真,背後代表著何種的皇權象徵?
2.     近代照相技術的引進,與帝王傳統畫像的呈現方式,有何不同之處?

w   參考資料:
丁勤,〈視覺的闡釋:中國古代帝王圖像的文化意蘊與社會功用〉,《北京理工大學學報》,3卷4期,2011年8月

13 則留言:

  1. 中西方的御容像功用之比較
    by洪嘉翎

    所謂的「御容」便是皇帝的尊容,中國與西方在御容圖的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中國御容大多都是繪畫的傳統,偶爾會出現錦繡,尤其是清朝的皇帝只有肖像畫做;相比之下,同時期西方,法國國王的御容則形式多樣,雕塑、紀念章、各種繪畫作品(壁畫、油畫、素 描、水彩)、掛毯等等。御容作為帝王整體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其數量多少、形式如何、 主題選擇、製造機制、社會功能,都能反映其所屬社會的政治文化背景。

    中國皇帝御容主要分為朝服像、行樂圖、紀實圖像三種。
    (一)朝服像
    多正襟危坐、冠服齊全、寶座華麗,其最主要的用途,一般用於後人的祭祀與追念。《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有不少關於御容記錄,朝服像繪製完畢後,一般「收貯」未見他用,多用於後人祭祀追念,但皇帝生前可能偶爾閱覽。康熙年輕時朝服像僅存一 幅,原裝裱且保存嶄新完好,未見懸掛使用痕跡,但老年時朝服御容數量大增,且張貼懸掛痕跡明顯。據此推斷,雖然皇帝在不同階段都會描繪朝服御容備用,但最終懸掛祭祀御容,應為去世時的相貌。不過,朝服像都是在家廟之類的場所出現,即使祭拜或秋季晾曬時懸掛,也只有家族成員和少數太監執事可以見到,所以民間無以得見。
    (二)紀實圖像
    以長卷的形式描繪連續的時間和空間,因此被用於記錄場面宏大的歷史事件,記錄了皇帝們的功績。但因為長卷不能懸掛,平時只能卷軸收起用匣套裝放,覽閱時還需放在書桌上逐段欣賞展玩,是非常細緻文雅而且私人的欣賞形式,不適於人數眾多的公開觀覽,所以這些紀實圖像和歷史畫卷,也僅僅成為皇帝私人玩賞、自我滿足的物品。像是康熙皇帝一生平三藩、收臺灣、平准葛爾叛亂等諸多武功,都沒用繪畫記錄下來,而只是圖繪了臨雍講學《康熙臨雍圖》、 南巡途中整治河工《康熙南巡圖》、尊孔祭禹等事蹟。說明康熙皇帝的大道,除了武功更存於民生以及文治教化。不過所謂大道雖然存於圖像,圖像卻藏於深宮,世人難得一見,沒有引起對外宣傳的作用。
    (三)行樂圖
    相比正式隆重的朝服像和紀實圖像,行樂圖是較為輕鬆的場景,更為私人化,可以顯示 帝王較為真實的趣味和內心理想,這些作品大多張貼、懸掛、擺放過。不過皇帝的行樂圖,不會超越內庭範圍據故宮文物整理舊檔發現康熙皇帝的行樂圖其中一幅臨池便服坐像屏、一幅持箭戎裝像軸、一幅半身御容油畫像,原來存放在康熙皇帝的 寢室乾清宮西暖閣。其他康熙皇帝行樂圖的懸掛位置,因為其主題是讀書寫字之類、戎裝小像之類內容,作為陳設使用不會擺放在公共場所。乾隆皇帝也將行樂圖所懸掛或張貼在如圓明園的清溪遠流、避暑山莊的雲山勝地等用於吟詩作畫、延攬風景、家族筵宴的內庭苑囿。由於中國宮廷嚴格的內外之別,能夠出入內庭苑囿看到御容的人僅僅是皇族、宮人以及少量近臣。所以行樂圖主要用於皇帝自我欣賞和滿足與內廷的環境裝飾。


    西方路易十四皇帝的御容像與宣傳。

    御容作為宮殿裝飾本身就具備對外宣傳的功能。與中國宮廷嚴格的內外之別不同,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宮殿結構以及宮廷管理制度比中國更為開放,主建築物內各個房間彼此通聯,有更多公共空間。凡爾賽宮的中心每天都充當人員過往、等候接見和會面之地,是廷臣和使節時常出入的地方,所以路易十四便將這那裏擺放許多自己的肖像,頭頂上就是勒布倫《國王史跡》的巨大壁畫,而其御容以雕塑、壁畫、掛毯、油畫等形式在其他宮室也隨處可見。

    路易十四的御容,除了在宮廷出現外,還通過複製手段,向臣下以及外地傳播,不僅送給了路易十四的孫子、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很多廷臣家中也收藏。路易十四的肖像甚至放在畫店裡銷售。華托 (Jean-Antoine Watteau)的 1721 年的作品《熱爾尚畫店》中看到,在路易十四去世幾年後畫店裡收起了一幅過時的、大概是難以售賣的路易十四的半身肖像。還有官方報紙《法蘭西公報》(Cazette de France)、《信使報》(Mercure galant)刊登了對凡爾賽宮裝飾畫描述的文章,使更多人知道了的路易傳奇,用文字和圖像共同描繪了路易十四在民眾中的形象。同時路易十四通過國家政令推廣國王御容形象,從 1685 年開始要求法國公共廣場上都要樹立自己的雕像。

    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公開展覽制度也對於推廣、傳播路易十四御容起到了推進作用。在其成立的章程中即制定了展覽方式的規定學院的展覽主要選擇宮廷訂件和皇室貴族肖像,使公共展覽成為展示國王威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王和王室成員的肖像放到最醒目突出的位置,且由於皇家藝術學院的展覽,對所有公眾免費開放、沒有任何身份限制,展覽類似于國王為民眾組織的慶典廣受歡迎,也讓路易十四的御容威儀在展覽的宣傳之下為廣大民眾所接受。


    由上可見,無論是朝服像、紀實圖像、還是行樂圖,都是中國的皇帝滿足自我需求或者家族需求的工具,其傳播範圍都十分有限,多為皇帝個人、宗族和少數近臣可見,私人性較強。在皇帝形象的整體塑造和傳播中,御容所起作用有限、少有社會傳播功能。相比之下,西方路易十四御容像,在自我欣賞、 宮廷裝飾、家族紀念等功能上相同。但除此之外,路易十四御容更多成為加強王權、鞏固統治宣傳教化手段,如此豐富的御容圖像,既說明路易十四對於藝術 的關注和藝術功用的理解,也說明國家藝術體制在宣傳製造帝王形象上的高效和成功,其具備較強的公共性與傳播性。

    回覆刪除
  2. 根據以上的論述
    敝人認為老師說到清朝皇帝利用行樂圖表現出文雅的興趣
    琴棋書畫、坐擁山林等等
    好拉近與漢學士的距離 表現出他們崇尚儒學
    可能有問題
    因為這些圖都在深宮中
    不太可能被人看見
    其傳播性弱 或許並不是刻意想提高自己在官民心中的評價

    回覆刪除
    回覆
    1. 確實
      推論有道理

      皇帝畫像通常用於皇家祭祀
      尺寸大約等與真人相近
      而畫院畫作如行樂圖
      也僅止於流傳皇宮或重臣之間
      確實要傳播至民間不太容易

      但是
      換個角度而言
      誰掌握了詮釋與解釋的權力?
      誰掌握了書寫與記錄的能力?
      就此而論
      此種圖像的象徵意涵
      是需要讓民眾觀看
      才能傳播到民間?
      又或是
      類似的圖像意涵
      到底是要讓何種身分的人來觀看?

      刪除
    2. 喔喔!老師的意思是
      只要給隨時待在皇帝身邊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史官看就達成目的了嘛?

      畢竟中國的皇帝高高在上又是龍子
      與百姓的距離大 人民都對其不瞭解且敬畏
      即使不畫這樣的圖 也沒有人會妄做什麼揣測
      反而從做官的口耳相傳 就能達到輿論的效果

      刪除
  3. 人要衣裝 佛要金裝
    皇帝也需要一幅端正威嚴的肖像畫來彰顯他的賢明與不容侵犯的權柄
    但是不論這幅畫如何修飾
    相信人民心中自有一幅反映其昏庸暴政或是愛國愛民
    所以才會有兩幅截然不同的朱元璋吧
    而為難的又何嘗只有史家之筆呢

    回覆刪除
  4. 第五組 陳彥安

    上完這堂課
    讓我聯想到國中的時候
    我們英文老師說只要馬英九出來選舉他就一定投他
    不是因為藍綠
    是因為他長得帥
    也許以前皇帝的圖像可以彰顯他的威嚴、權力
    現在變成可以當做選舉的策略
    就我印象中英文老師說那段話時的神情
    應該是有點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喔~
      再次印證"視覺圖像"的重要性!?

      刪除
  5. 記得教授在上課時討論到黃帝的服色
    我大一國文的教授當時常選一些易經內容來跟同學聊聊
    他說朝代的顏色跟五行變化有關
    為了風水或運勢 這個顏色不是帝王可以決定的

    五行與五色的對應關係
    水火木土金
    黑赤青白黃
    國家的顏色目的是為了運用易經的道理壓制著前朝

    這樣解釋的人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鄒衍
    《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曰:“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 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一德對一色,金德對白,木德對青,水德對黑,火德對紅,土德對黃。 五行相勝相剋,金克木, 木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終而復始,五德亦是。

    ex:
    大家應該很熟悉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按照五德相剋的理論,號稱土德,東漢是火德,漢運衰,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 起義頭目張角自稱“黃天”,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巴。

    ps:當初大一開始聽到要上易經覺得很煩 沒想到還蠻有趣的
    可惜沒學用易經算命 不然應該是很有趣的經驗 哈哈

    b99901088 山仕明 第一組
    第5篇

    回覆刪除
  6. 根據五行終始說
    以及相生相剋的理論
    各個時代
    都有其屬於的對應關係
    而皇帝的皇袍之所以"色黃"
    是後代的共識
    並非絕對性
    像秦朝服色"尚黑"
    就是一例

    ps.還有
    我到是覺得
    學易經倒不是用來算命 占卜 (雖然學藝不精....)
    而是
    用來趨吉避凶
    運用大智慧使人生更為圓滿

    回覆刪除
  7. 第五組 葉佳韋

    這次的課堂裡談到皇帝會根據政治及統治上的需要來朔造自我的形象

    不過我想其實不管是皇帝或者是有重要地位的人
    在現今社會裡也會因為現實上的需要來改變外觀藉此帶給人想要的第一印象及感覺
    例如需要嚴厲專業或者是正式的工作場合時
    就必須在服裝或者是言行舉止上給與別人這樣的感覺才會有所幫助

    所以說一個人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呢!

    回覆刪除
  8. 我最好奇的是膚色!
    明明前後任皇帝都是白的,為何時不時會出現個膚色如同包青天的畫像?助教說基本上皇帝畫像是寫實的,那出現這樣奇怪的差別是否是基因突變呢?

    回覆刪除
  9. 第九組 蔡昆霖
    我覺得後代的皇帝或許也慢慢的注意到民調的重要性,慢慢地要在民眾心中
    建立親民愛民的形象,一再地強調他不是一個暴君,皇帝的畫像從側轉正,
    我覺得皇帝的權威大不如前,以前都給人不敢正視的威嚴,但是在畫像中竟
    然可以直視皇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