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 課程講義] 第4講 漢代T型帛畫的生死世界


4講   漢代T型帛畫的生死世界



w   學習重點:

理解從「冥界」與「地獄」演變的歷史發展。


w   說明:

從漢代利倉夫人的T型帛畫出土,理解傳統「泰山」主掌生死的思想,以及死後冥界的各種敘述。在佛教傳入之後,如何轉變成為地獄審判、輪迴投胎等概念。


w   欣賞分析:

從漢代天上、人間、地下的三界概念,轉化為地獄思想後,後代的地獄審判場景,與人間現世監獄酷刑的對照


w   問題討論:

1. 較「冥界」與「地獄」兩者,概念與意涵的差異。

2.  T型帛之中有關天上、人間、地下的三界概念。

3. 佛教傳入後,輪迴思想對傳統冥界意涵所產生的改變。


w   參考資料: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入《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年。


25 則留言:

  1. Hello,我是第六組(婉頤)
    上課討論到的長生不死和練丹,令我回想到之前看到Discovery探討的秦始皇的死因,相傳是為了長生不老而長期服用水銀過量而死
    人們一生似乎追求錢和權力之後便會想掌握自己不可預知的世界,古代人想要長生不死,科技發達的現在仍是有人想追求青春,只是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但如果一個人真能長生不死,我覺得反而是另一種對自己的殘忍吧,而人們可能都會害怕未知的事物吧!所以我覺得有宗教的產生是好的,它綁住了人民的思想而宗教的存在也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吧!
    此外,有另一個疑惑?宗教的興盛是在於太平盛世還是戰亂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
      一般而言"亂世敬神"可能比較多吧
      因此
      歷代王朝覆滅之前
      許多團體都採用假借神佛降世與救世的說法
      誘使一般民眾認同(漢末黃巾 元末彌勒等)
      以擺脫窮苦的困境

      其實
      相較於中上階層對
      他們對於長生與永生的概念
      毋寧說是對"現世"生活的不捨與眷戀

      刪除
  2. 佛教如何改變冥界意象?-中國已有因果報應觀 by洪嘉翎

    余英時先生在〈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 一文中提到:「一個民族的死後世界觀往往反應它的文化特色,並且對它的個別成員以後的思想和行為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人世間種種情狀,死亡之後是否有另一種生命型態?人世間有各 種的匱乏不圓滿,是否有一個更高層次的主宰再另一個世界中察照著世間,賞善罰惡以維持最終極正義,於是世界各個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對「冥界」有幻想,只是以不同的形貌出現。換言之,只要我們從文學中所描述的死後世界便可以看出隱藏在人們潛意識中的集體願望與文化心理。

    中國遠起於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制度隱然代表靈魂信仰與相信死後世界的觀念正逐漸成形。對「鬼神」的信仰祭祀也早在殷商時期便成為人們生活重心, 但中國傳統的觀念中,人死為鬼,誠如《禮記.祭法》所說:「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唯有統治者和英雄人物的鬼魂,因具有不可見而奇妙難測的作用,而被稱為「神」或「神明」,是以《左傳》昭公二十年記子產之言:「用物精者,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若為一般鬼魂,則強死者可以為厲。故殷人尊神,先鬼而後禮,成為中國祖先崇拜的根源。兩漢時因為政治上形成統一的帝國,地下世界的想像也模仿陽世,逐漸的建構出有組織的「官僚系統」、「行政層級」;漢末以降佛教的傳入,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六道意謂眾生死後的去處,除了鬼道之外,還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等處。所謂鬼道,多稱「餓鬼」道,其中的鬼形色各異,近似人而多較為醜陋,壽命從一萬餘歲至一百八十餘萬歲者皆有之,而共同的特色即是「他作自受」——依賴他人施捨生活,不自勞作。與中國傳統「鬼」的概念不同。事實上,佛教進入中國後,神的觀念也逐漸改變轉移,神的類型可指不滅的靈魂,亦可指不滅的法身,另外傳統觀念中形所派生的精神活動、或人死所變的靈魂,都成為了神,形成了更豐富完整的「冥界」的思想。

    不過另一方面,有論者說因果報應是由佛教傳入的概念,但事實上早在三代便有鬼神報應的思想,且到了秦代祭祀之風盛行,漢代更是達於鼎盛。所謂「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禍」(《論衡‧論死篇》),正是這樣的應報觀。東漢時道教於民間興起後廣為流傳,更是大加宣揚善惡報應的觀念,認為人的功過善惡隨時為神所掌握,司命之神會根據人體內三尸神之記錄,以增減人的壽命。還同時提倡個人的命運貴賤,並非光由一己的善惡決定,而是導源於先人的所作所為,如此可謂已具有因果報應的觀念。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原有的善惡報應觀念中,加入因果輪迴的思想,強調今人現時命運的好壞,皆由以往的業果造成如此因果循環,故唯有今世多種善因來世方能得到善果。到唐代重視律法精神的社會風氣薰陶下,再配合道、佛兩教的教義,使得唐代社會普遍流行冥界審判的道德思想。到了宋代,由於《玉歷寶鈔》在民間廣為流行,使得冥報觀念更是成為普遍的庶民文化。人們普遍相信生前善良卻受盡折磨的人,死後將會得到補償;而生前作惡之人,死後必受責罰。於是藉由佛經中極盡鋪陳誇飾、不厭繁複的文字勾勒出一個作為死後罰罪的場所、深廣慘慄的地獄圖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忘了註明參考資料: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標題:《六朝志怪小說「生死越界」情節研究》
      作者:劉 育 珉

      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 結合第3和第4講主題-討論聊齋志異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以上一句摘自聊齋志異自序,作者蒲松齡就是位在科舉制度下,有用世之心,而無進身之路的讀書人,理想抱負無法實現,我認為他缺乏自我實現的精神痛苦,都只好在一個個白日夢中釋放,把小說故事當作自己人生幻想,把部分時間花在寫小說上,但科舉制度下唯有讀書高,當時的人就更不諒解他,認為他不務正業,也難怪他會認為沒有人懂他。
    我第一次讀聊齋志異才國中,越讀越覺得他的物慾和對於正義感的追求都在故事中顯露,許多故事是鬼怪出面幫助窮苦的書生,惡人被鬼怪所害等他想得卻得不到的正義,和他沒有的從天而降的大禮,因為他到了中年家中經濟每況愈下,4個小孩的重擔也讓他吃不消,所以在功名未得,生活潦倒之下,在小說故事中是現自己的正義,另外,甚至還有肉慾的追求,鬼、狐、仙、怪都可以超展開的跑出來跟主角共度春宵,其實有些時候在故事性上不需有這樣的安排,或許是他自己想要加上的橋段,在國中時都不敢這樣跟老師講,不過我一直都認為,這根本就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哈哈。他只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感,也正因如此,能從作品中體認到落魄讀書人的悲哀與無奈,就如佛洛依得所說:每一次得幻想都是願望的履行,與不被滿足的現實有關。
    「佛曰虛無,老曰清淨,儒約克復,至於教忠叫孝,則疏徒而同歸」
    以上說明蒲松齡以儒為主,佛道為輔的神鬼觀,宗教能看出歷史,蒲松齡的神鬼觀也可以說明佛道與儒家的融合,已成為當時中國人的主要信仰,也許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孝、仁是儒家的大節,已深殖人心,凡是宗教與當地原有信仰牴觸者,必難宣傳,時日一久原本的教義也會因當地居民的價值觀,產生自己的解讀,所以同是佛教,在東南亞與中國解釋有差(似乎不是每個東南亞國家都被儒家文化影響),聊齋中的道德觀雖多是儒家,往往有佛教輪迴,道家升天的想法,例如黃粱,南柯一夢,都是佛教宿命論,人生如夢的禪理。總之,好的信仰能安撫人心,落實人對正義的追求,尤其在一生潦倒的蒲松齡作品中,更加顯露無遺。
    b99901088 山仕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聊齋志異充滿了蒲松齡內心複雜的情緒轉折
      充斥了鬼怪,欲望,憤怒,嘲弄等
      其中對於男女之間的描寫
      基本上應達到了禁書的階段

      但是
      世間沒人了解他
      只有書中的鬼怪狐仙了解他
      這些所謂的"鬼怪狐仙"
      反成了他心靈治療的一帖良方~

      刪除
    2. 前輩說沒世間沒人了解他,
      我猜是出書講話做評論的人都看不懂,
      才推說大家都不了解他,
      像我就自覺滿了解蒲大的(驕傲)。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語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蒲大的恐怖鬼故事我是沒有看完,
      但是淅瀝嘩啦的諷刺跟我真的很match耶,
      冷眼觀人生,看到一些顛倒錯亂的世態人情,
      難免要感慨一番,寫寫一些故事抒抒氣是一種過程吧。
      不過,難免還是落入人情對待之中。

      唉,人心就是脆弱,要是能化掉就好了,
      像孔子一樣:「知我者,其天乎!」
      你看多瀟灑,把人世間的小動物都擺到一旁了。
      當知潦倒一生未必不好。
      「當知奢者富不足,豈若簡者貧有餘
       乃因奢者心常貧,簡者之心相較晰。」

      刪除
    3. 對了,第六組,敬傑(第三篇了,加油加油!)

      刪除
  6. 我覺得就如老師上課說的,許多宗教所言「來世」、「死後世界」等都是人們相信並希望神不滅論是真實的所想出來的吧,不然死了甚麼就都沒了真的滿悲涼的;不過這似乎反映出人們「放不下」吧!
    不過對我來說我也是比較希望神不滅論是對的!!
    第八組 陳煜承

    回覆刪除
  7. 我有一個很白目的問題
    西方世界並沒有所謂的來世(輪迴)的觀念
    那麼他們的天堂和地獄不會很擁擠嗎
    畢竟經過了這麼多年死的人一定比現在地球的還要多

    問題很白目請大家不要在意:P
    多多包涵摟

    回覆刪除
    回覆
    1. 涂涂您好!我是第十組的嘉翎!
      我認為你的問題很有趣,所以想跟您分享一下意見!

      事實上就結論而言,您說的完全沒錯,天堂和地獄的確是那麼擁擠!

      不過基督教在上古以前是有輪迴的概念,據考證,早期基督教中嚴守律法及持素食的雅各派後人以便尼派(Ebionites),在他們的經典《革利免講道集》中就曾描述太初的“真先知”阿當不斷輪迴轉世並成為耶穌之事:

      他自太初不斷更換自己的形態和名字,
      周而復始地在世上顯現,
      直到屬於他的時候到來,
      他將得到神的恩慈之膏立,
      使他永遠地得享安息。

      這也就是「輪迴」存在於基督教之中的一個證據。

      不過,公元三世紀時,當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的前夕,他們開了一次大會,將很多經文和規條修改成為符合國教條件的文字時,討論到了是不是該存有「輪迴」這個的問題。可是在大會討論中,他們也發現如果承認了輪迴的概念,耶穌的地位會被推到與神同為三位一體,也就是造成天堂裡面不能再有什麼可以道成肉身,所以只有否定輪迴才能保證耶穌的唯一神聖性,從而不會使教義自相矛盾。

      另外也有人說在中世紀,教會的權力發展到極點,重要的一點就是贖罪的權柄,而輪迴說的存在則意味著教廷並不掌握絕對永生的權力——因為人還有來生來世,人們所有的罪將有可能在下一世得以贖買。如果教廷方面想建立絕對永世的權威,那就只有剔除輪迴說,最好的方式是從聖經中永遠地刪掉輪迴的觀念。於是輪迴的觀念就此與基督教說再見了。

      當然他們也知道既然放棄了輪迴,表示天堂和地獄會愈來愈擁擠。不過基督教倒是沒有再討論到太擁擠怎麼辦這樣的問題了。或許天堂和地獄跟宇宙一樣都會不斷往外邊擴張的吧!

      刪除
    2. 涂涂提出了有趣而值得深省的問題
      而嘉翎更精要的回答了東西方對於輪迴概念的處理

      藉由此一問題
      讓我聯想到
      即使有"輪迴"
      轉生投胎的執行效率
      也未必100%
      或許
      正因為如此
      佛教傳入的地獄形象
      從八熱,八寒地獄
      到十六地獄,十八層地獄等
      似乎也在呼應"天堂和地獄可能跟宇宙一樣都會不斷往外邊擴張"的想法
      暗示了
      身處地獄的子民人口眾多?

      刪除
    3. 誠如我文章所說的意見,雖然基督教本身並沒有對邊界的問題多加以描述,不過我個人是認為天堂無邊界但地獄是有邊界的!

      如果曾看過一些中世紀天文學的圖畫,即可以發現,在太陽系之外(他們當時知道最遠的地方就是太陽系),基督教常繪畫天使標記"heaven"的字樣,也就表示,太陽系之外無垠的世界就是天堂的界線!

      但是另一方面,但丁著名的《神曲》中所描述的地獄意象與天堂的描繪有所不同。關於地獄和煉獄的來源是這樣的︰「據說上帝雷殛魔鬼撒旦的時候,撒旦從天上摔到地上,把地的一面跌成一個深廣的漏斗,那便是地獄。地獄像個大漏斗,從上到下越縮越小,越下層裡,受刑的靈魂也越是罪孽深重,地獄的中心在耶路撒冷,最底層則深入地心。漏斗中的土從地球的另一面射出,在海上凝聚成山,即是煉獄。這裡是靈魂懺悔消業的地方,所以也叫淨界。在此懺悔的靈魂必須受苦以抵消一項罪過才能上升一層,完全還清業力才能抵達山頂,從這裡才有可能進入天堂。」

      也就是但丁的地獄,終究會和天堂連接(這也是為了向善的需要,如果壞人只能下地獄,顯然壞人都不願意信基督教了,所以還是要給壞人一個希望,如果經過地獄的磨練之後就可以升入天堂)。所以就此而論,地獄不必無垠無界,只需天堂是無垠無界即可,不過地獄需做好管理,每一年轉送多少人近天堂...要有流量管制才行!也就是老師所提到的執行效率,若地獄是有界線的那執行效率必須很高才行!

      僅是敝人淺見,還盼老師及諸位指教!

      刪除
  8. 我是第六組的林佳儀
    陳煜承同學的想法跟我的很像,我也覺得之所以會創造出"輪迴"還有"神不滅"等等的概念,是因為人不想死後就被世間遺忘,不想要死後就什麼都沒有,所以就有這樣的觀念形成。
    像現代會有掃墓祭祖的的傳統,我覺得除了慎終追遠之外,還有就是能讓大家覺得"我死後也有人會這樣祭拜我,這樣燒紙錢給我,也有家人會繼續懷念我的存在",就不會有那種白活了這一生的感覺。

    回覆刪除
  9. 煜承與佳儀都提到死後靈魂的存在
    都再於不想被世間遺忘
    也就是對現世的依戀
    特別是
    佳儀提到慎終追遠的概念
    將生死觀念連結到儒家思想
    也符合早期先民對祖靈的崇拜

    所以
    有人曾提出"喜鬼"的說法
    也就是指
    大家雖然表面上害怕與恐懼"鬼"的存在
    但事實上
    正是反映內心對"鬼"的喜愛
    背後所代表著
    是人對於長生與永恆存在的渴望

    回覆刪除
  10. 我是第八組的吳宜峯
    不論什麼年代的人們都在追求生命的永恆
    隨著年代的轉變,醫學的進步
    真的一步步的將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許多
    但人們的快樂並沒有與此正比的增加
    反而衍生出一些因為長壽而有的疾病或是社會、家庭的問題
    我覺得與其擁有這種長生,還不如在有限的生命下
    因為他的短暫而更加把握、創造出更多精采與價值

    回覆刪除
  11. 大家好,我是第六組的瑞斌。

    看到涂涂提到陰間人口的問題,讓我想到曾經在批踢踢看到一些討論"為何陰間不會通貨膨脹"的文章。那串系列文有許多很有趣的觀點,甚至有人使用總體經濟學的模型與微分方程來解釋。不過整篇文章貼過來感覺不太好,有興趣的可以在跟我討論。XD

    令我好奇的是,就我所知,只有道教有燒紙錢,燒東西"給陰間的先人"的習俗。而佛教,基督教等似乎都沒有這種給先人錢的這種習俗。這樣的話沒人幫忙燒紙錢的往生者在陰間不就日子很難過嗎?可是都已經過世了還需要考慮生活品質嗎??為何會造成這種對於死後的物質享受之觀念的差別呢?想問大家有何看法,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瑞斌提出的問題都十分有趣,所以我又來表達一下看法了。

      首先,得討論「燒紙錢」這個習俗是從何而來?

      據說,蔡先生發明造紙的新技術以後,為了推銷新產品,假裝重病死去,由他的妻子告訴左鄰右舍,若將紙張剪成銅錢焚燒給亡者以便賄賂神衹,可以讓亡者死而復活。蔡太太並實驗給鄰居看,一燒果然蔡先生立刻復活。於是燒紙錢風行,不過大部分人認為這種說法,是古人的搞笑幽默,不能太認真。

      察唐代《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古代埋圭璧幣帛以祭祀鬼神,漢代埋寶錢陪葬,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唐朝的習俗,則不分王公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該書紙錢條:「紙錢,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後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漢書》稱盜發孝文園瘞錢是 也。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像似亦猶涂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由這樣的描述,可以推理得知,中國傳統習俗先是埋錢送葬,繼則埋紙錢送葬,魏晉以後才轉為燒紙錢。有學者認為這是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或者受到中 亞民俗的影響。因為印度或中亞人認為,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亡者或鬼神。

      已經可以確認的是民間燒紙錢之習俗,源於古印度事火外道燒諸物以供火神。藉焚燒諸物為供品,而由諸鬼神為密宗行者成辦諸事。繼而流傳至中國,演變為燒紙錢,或將日常用品如衣物、梳理器具等畫在紙上再燒之,以供養鬼道眾生。所以燒紙錢的起源,其實可以遠推到天竺密宗。但是,正因為鬼道眾生的世界是與我們人間世界重疊的,他們所需的物資,也不是離人間世界的;如果有人為他們焚化物資讓他們取得,餓鬼道中生活的窘困就會有明顯的改善,所以往生到鬼道的祖先就會托夢給子孫,希望為他們焚燒紙錢、紙屋、紙婢……等等,就是藉著火神的力量轉化給他們。

      刪除
    2. 關於佛教和基督教為何不燒紙錢這件事,瑞斌提出了幾個想法,提到了不同宗教對物質享受和生活品質的習俗和價值觀。不過,敝人認為,應該使宗教的教義使「燒紙錢」不容於信教者的生活。

      以下是淺薄論述,盼請賜教。

      刪除
    3. 佛教教義與燒紙錢的看法?

      佛教並不否定神、鬼的存在,只是認為他們同樣是眾生,所以不承認他們是可歸依的對象。而且落入鬼道成為鬼,只有六分之一。但神與鬼的連結陰世與人世的功能對此佛教並不否定,也因為佛教是多神教並不否定火神。但是因為主張因緣果報的思想,認為「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獄名號品〉第五:「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想要死後獲得較好的福報,就要趁著在生的時候,持戒、佈施、修定、修慧。他們相信世人的一飲一食皆與過去生及現在生所種的福有關,亡者亦如是。若他生前曾修大布施或修十善,現在福報成熟,亡者便生天享天福。若生前曾嚴持五戒便在人道享福;若曾作惡便在三惡道受苦。又例如貪之人死後必為餓鬼,他的業報是終生受飢渴之苦。要超度他必須藉誦經、或念佛菩薩名號、或施食。若生前不修福之人,死後給他燒甚麼他便有甚麼,這便完全與因果相違背。若可以藉燒紙錢令亡者享用,那麼不用等死後,就在生前大家不用布施,不用守不盜戒,只要為自己燒紙錢紙屋便足夠了。

      況且,佛教所謂之地獄是受苦之處,有十八層地獄及無數小地獄,不是享福之處。地獄沒有豪宅,只有刀山油鑊,就是得了真的金錢也沒用,更何況是紙錢。是故,基本上佛教不主張燒紙錢。

      刪除
    4. 基督教教義與燒紙錢?

      基督教的十誡中出埃及記二十章第五節寫明了「不能拜偶像」,對於基督徒可不可以祭祖,從基督教傳入中國開始就始終有爭議(明朝時期傳教士利瑪竇主張應該因地制宜,但保守派傳教士反對),於是到現在基督教在華人社會中有一番詮釋模式謂道:「祭祖並不只是信仰問題,它更參雜了文化、社會、歷史、人文的色彩。所以基督教對祭祖問題如果全然以『宗教角度』來處理,便會發現許多格格不入的地方,尤其當『祭祖是中國的傳統』的意念深植人心時,如果只是一味的否定,就會被人認為是不忠不孝的洋教。」

      基督教最後如是說:「祭」字,除了一般所用的「拜鬼神」外,也可單純指「對死者的致敬追思」,所以祭祖是指對祖先致敬追思,而不是祭拜鬼神,「拜」這個字也不限用於鬼神,也指對人表示尊敬,如:拜年,拜壽,拜謝,這些都包涵「恭敬」之意,與「拜偶像」的拜字不同。於是乎,基督徒似乎可以拜祖先,不必為清明節的到來跟家人爭吵了。

      但是他們的靈魂死後的世界是「靈」的存在,既然是靈的存在,就無須和肉體一般,需要世間的俗物。換言之,紙錢、紙馬、紙樓房,或點慈母燈等,都是沒有用。燒得愈多紙錢的出現,反而是金紙店愈高興,黏紙樓房的商人賺大錢的機會而已。而且燒紙錢是為了破除將活人陪葬的泯滅人性的陋習。是故,基督教反對民眾燒紙錢。

      刪除
    5. 感謝妳詳細的回答!!!!

      刪除
  12. 對於人死之後
    會不會造成同學所討論:陰間人滿為患的問題
    東漢的王充《論衡》認為
    "人死而不成為鬼"
    若成為鬼
    那宇宙之間就充斥著去世的鬼
    變成了"鬼"滿為患
    《論衡》原文如下:

    天地開辟,人皇以來,隨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輒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滿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見一兩人也。

    這樣的論點
    或許
    為後來魏晉范縝的"神滅論"
    提出了強而有力的支持看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