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 課程講義 ] 第3講 〈觀榜圖〉與讀書人的喜怒哀樂

3講   〈觀榜圖〉與讀書人的喜怒哀樂





w   學習重點:

瞭解傳統讀書人對於科舉制度的積極參與,以及喜怒、憂慮等情緒轉變。


w   說明:

科舉制度為傳統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經由層層的鄉試、會試、殿試,雖然可以取得任官的資格,卻也無形中折磨著多數讀書人的心靈,〈觀榜圖〉即將科舉放榜的觀榜心態,如實地一一呈現。


w   欣賞分析:

比較《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前後,自身與周遭他人的態度差異。


w   問題討論:

1. 比較仇英〈觀榜圖〉與清代梁亯〈觀榜圖卷〉的差異?

2. 對照〈觀榜圖〉科舉士子神態,以及《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的態度?

3. 傳統讀書人經由科舉制度,所帶來的身份地位的轉變為何?


w   參考資料:

余英時,〈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二十一世紀》89期 2005.6 4-18


33 則留言: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5abde0102e2o2.html?tj=1
    意外發現這個網址(厭惡簡體字勿點),裡面介紹了清朝五位到一百歲還在考科舉的士子,不是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怎麼有這麼多一百多歲的考生呢?我想大概來自想考上的執念,且全職考生的生活極為單純,在當時可以當全職考生,家裡背景應該相當不錯,生命中沒有什麼煩惱,自然可以活的長久。
    相較於令人發噱的三代同堂考科舉情況,現代的年齡限制顯得較為貼心了,畢竟選拔出一名七八十歲的公職人員不太符合經濟效益,也可以讓人早一些看清自己不適合考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趣的介紹
      所以說
      在傳統的社會下
      科舉考試有無窮的吸引力
      甚至令人"至死方休"啊~

      刪除
  2. 我記得科舉在隋唐的時候才出現的
    想請問老師之前的選賢制度是怎樣子的
    為什麼會廢除改用科舉呢QQ

    回覆刪除
    回覆
    1. 糟糕忘記說我是涂健耀~第九組低

      刪除
    2. 健耀~我知道是你喔!
      我有從涂涂看出來:)
      所以請不要擔心~

      刪除
    3. 哈哈哈
      看來姓氏比較特別也有好處
      不過每次說我姓涂都會被誤認為姓吳
      有一次定位我說我姓涂三點水一個余,居然還被寫成"漁"

      刪除
    4. 哈~
      健耀的姓氏趣事
      似乎比提問的問題有趣

      隋唐之前的選才制度
      主要是
      漢代的察舉制度
      魏晉的九品官人法
      其實都是科舉制度的雛形
      但是
      大多數是需要地方官員的推舉
      才能取得考試或任官的資格
      相較之下
      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
      是"相對"公平的~

      刪除
  3. 清朝有個沈德潛,67歲才考上,幸好他活到96歲
    今古奇觀裡也有老童生考上進士的故事.
    科舉對於讀書人真是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啊!

    宇軒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宇軒的提供
      沈德潛的確也是個典型的例子

      有興趣
      乾脆大家一起來分享
      歷代哪些讀書人
      年屆高齡還在沉浸於進士的理想追求吧~~

      刪除
    2. 我記得唐代有一位顧非熊
      也是考了快二三十年之久
      後來是得到皇帝關照,才中了進士~~~
      但是他是不是為了理想追求~
      還是為了那股已經花了三年復三年,三年再三年的怨氣而考
      (我有時覺得很多年屆高齡的人會有這種心態)
      這我就不知道了~~~

      因為跟課跟到這時,心裡默默冒出顧非熊的名字
      所以也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刪除
  4. 哈囉大家好~我是第八組的煜承,我想對今天的課程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跟大家討論一下
    其實我一直都感覺科舉這個制度演變到後來讓讀書人變成只是為了求官名而讀書,完全是為了考試鑽研知微末節的小地方,覺得有點可惜;其實現在的學測指考感覺也是如此,在高中學習的時候老師大多都是把重點講一講然後一定會說:考試的時候會怎樣怎樣考;不然就是不會的時候就猜啊如果不倒扣的話之類的變成是在應付考試。我高中其時念書念的很痛苦很煩就是因為完全是為了考試而念,感覺學的很有壓力,上大學才比較有減輕這種感覺(雖然還是感覺一直被死線期中期末追著跑..)。不過科舉制度的確就如老師今天課堂上說的是有「公平性」的選賢方式,只是我覺得會扼殺讀書人的求知慾...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應該某種程度
      確實會扼殺讀書人的求知慾
      造成
      讀書不是因為"求知"或"興趣"、"理想"而讀書
      而是具有目的性與功能性---> 做官

      刪除
  5. 科舉從隋唐就創建了,本來是以選取人才為美意,但卻逐漸只重視外在形式,忽略內在內容,導致很多人反對八股文明朝的顧炎武也曾說過:「八股之害等於焚書」也一直希望廢除!想要問老師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贊成卻還是拖到了清末光緒時才得以廢除?

    回覆刪除
  6. 我想
    相同的問題
    如果出現在現代
    或許可能找到類似的答案與反應~

    雖然
    現代臺灣對考試制度多有批評
    但是
    假設:"教育部宣布明年起廢止指考、基測"
    請問大家
    社會大眾會有何種反應呢?
    (待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大家會先問教育部"國中要怎麼升高中,高中要怎麼升大學吧?"
      如果是各校獨立招生,有口碑有特色的學校一定有辦法收到學生,但台灣的大學林立必然會有反彈聲音出現,然而其實不管教育部提出的配套措施是什麼,民眾一定會有對策,一定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送進比較好的學校。如同儒家思想造就了科舉制度,現在的台灣明星學校以及文憑為重觀念也就產生了這樣的考試制度。台灣的教育問題很複雜,或許從制度上的改革來影響民眾的觀念是唯一可能的方法吧

      刪除
    2. 所以
      教育部的多元入學方案
      制度設計的主要"理念"
      就是要提供多元的學習選擇
      但是
      東亞文化圈所注重的文憑觀念
      確實不太容易擺脫考試制度

      刪除
  7. 嗨嗨嗨我是第八組的吳宜峯
    我覺得科舉制度雖然許多地方都為人詬病,
    但得以存在這麼久,表示著這個制度還是有著一定的功能
    只要人民肯讀書,一關關考取資格
    不論最初的出身背景如何,都可以擁有彰顯才能的機會
    對於那些沒有了不起"關係"的市井小民來說,是一個公平的競爭道路
    也因此當科舉成為當權掌朝廷控思想的工具時
    人們仍舊不會抗拒,因為雖然是歪路,但這是唯一一條有所成就的出路!!
    當清末廢除科舉制度時
    對於那些童年、甚至是大半人生都已經奉獻在苦讀四書五經的人們,必定是相當的絕望!!

    回覆刪除
    回覆
    1. 第六組敬傑
      其實我覺得沒必要那麼傷心
      因為「寒窗苦讀」實際上也沒那麼苦,
      大家都當過學生,當壓力繃到一個程度時,
      自己就會不自覺的偷懶起來,打電動、睡覺、吃零食、看影片等等。
      與其說是讀書很痛苦,不如說是「面對常常偷懶的自己」很痛苦,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打這一段電動,會不會就因此錯過良機,
      「漏讀」了最重要的考題內容(死
      所以!如何才屢仆屢起,「履睡履讀」中堅毅不拔,
      抱持一顆「我一定成功」的心,就像食神白了頭髮一樣
      對不起,我又忘情了(第二篇了..恭喜)

      刪除
    2. 對自我理想的認同
      以及身理與心理的調適
      都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ps.所以說"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食神"
      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啊~

      刪除
  8. 我是第三組的亞涵。
    科考制度在當時的年代剛開始施行時,或許真能起道一點選拔人才的功用,但隨著時間一久,人心的貪婪漸大,就會有各種的方式去鑽漏洞,就像權勢或是錢財。但為何文人對於科考趨之若鶩?有句諺語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文人除了任官似乎沒有其他的社會功用,而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若不考科考為治國盡心盡力,似乎就有違文人的責任,更因為文人在沒有考上科考前的社會地位其實不高,畢竟文人沒有其他的生活技能,所以只要考上科考,不但能夠達成儒家的治國,更能改變社會地位以及生活水準,為了更好的生活才是自古這麼多文人熱中科考的原因吧我想。

    回覆刪除
  9. 我是第六組林佳儀
    我覺得科舉跟現代民主有點類似......都給我一種"雖然是有很多漏洞的方法,但卻是現在最好的方法"的感覺
    科舉雖然只能從考試來判斷一個人的程度高低,卻是最快最迅速的方法,省去考官一個個面試調查考生的時間及人力金錢等等,說真的為了考上一個官員而耗盡好幾年人生真有點不值得,關於這個又讓我想到現在有些人為了考國考(尤其是有些人還是家長希望他考)而讀了十年的書,十年耶ˊ口ˋ十年了還考不上不是很令人崩潰嗎,十年都在念一樣的東西不是很無趣嗎,現在這個社會中又不是只有當公務員才能賺錢,能找個跟興趣相關的工作賺錢不是很愉快嗎.....當然如果那是自己的選擇就另當別論了
    突然覺得生在現代真好,可以有多樣化的人生道路可以選擇(突然覺得我扯好遠(窘))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會扯很遠啦

      任何制度一開始都有它的理想性
      時間久了
      就有漏洞與瑕疵
      所以現代人相對算是自由的
      考試不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與出路

      前幾天才剛看到
      有關國家考試的新聞
      有考上就結婚!!
      沒考上就分手??

      考試制度竟然還能牽扯到婚姻關係
      這到底是甚麼邏輯...

      刪除
  10. 既然科舉制度被人詬病,為何能存續1300年?by洪嘉翎

    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年。科舉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因為它一直堅持的「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機會和條件。它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隨著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只可惜,

中國的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為主,,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份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

    然而,經過了整整一個世紀,在今天的時代,以現代的眼光冷靜地看待這個塵封了一百年、影響了中國社會一千多年的制度,它是否真的像後人所說的那樣是中國社會衰落的罪魁禍首而全無任何可取之處呢?什麼原因讓科舉制度走向沒落?

    客觀地來說,任何選拔人才的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弊端存在的。而就隋唐時期中國社會的實際而言,這種制度已經近乎是完美的了,因為施行科舉制度最為重大的意義是,它造就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從根本上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改變了魏晉周隋以來所崇尚的仕進道路,也改變著原有的價值觀念。 科舉成為確定一部分人的社會等級和政治經濟特權的依據,魏晉以來傳統的門閥士族觀念被突破,所謂「士族」再不是與「庶族」高下懸絕的社會,也使國家行政機構的組成向著盡可能大的社會面開放,即便再窮再老再遲,只要能趕上考試,就始終為你保留著機會。所以在歷代的科舉考試中,來自各地的貧寒之士佔據了很大的數量,也包括不少當時社會地位很低的市井之子。由於科舉制度重視文化,是一種文官選拔制度,詩賦文章是考試的主要內容,因而,天南地北的無數考生,就必須長久地投入詩賦文章的訓練,客觀上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繁榮是有大的推動作用的。中國之所以會在唐宋時期達到文化空前繁榮的程度,是與科舉制度的施行不無關係的。


    然而科舉制度的弊端,余秋雨先生曾在《十萬進士》一文中寫道,其問題來自於中國文化和政治構架的深層很難排除,於是科舉制度在一次次左右為難中逐漸疲憊,僵化,直到醜陋。余秋雨先生以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所遇到的最大悖論,產生在包圍著它的社會心態中。本來是為了顯示公平,給全社會盡可能多的人遞送鼓勵性誘惑,結果九州大地全都成了科舉賽場,一切有可能識字讀書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敗榮辱全都抵押在裏邊,科舉考試的內涵大大超重;本來是為了顯示權威,堵塞了科舉之外許多不正規的晉升之路,結果別無其他選擇的家族和個人不得不把科舉考試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惡戰,創設科舉的理性動機漸漸變形。遴選人才所應該有的冷靜、客觀、耐心、平和不見了,代之以轟轟烈烈的焦灼、激奮、驚恐、忙亂。不就是考了一點文化知識麼?不就是看看哪些人有擔任行政官員的資格麼?竟然一下子炒得那麼熱,鬧得那麼火,一千多年都涼不下來,幾乎把長長的一段歷史都烤出火焦味來了。也就是,科舉制度本想對中國知識份子作一番選擇的,沒想到選擇過程變成了塑造過程,而這種塑造有很大一部分是惡性的,且由於展開方式的嚴重失度,從一開始就造成了社會心理的惡果。

    另一像弊端則是在於它的考試內容。由於這是一種文官選拔制度;所要選拔的,不是寫作詩賦文章的高手,而是國家管理人才。然而,是否考試中側重聯繫實際的時務策,就是好的呢?事實並非如此。沉溺于詩賦文章的考試固然太局限,太沒有現實意義,但是能對身邊的具體問題發表議論的,也未必就是人才。因為議論和操作完全是兩回事。更何況,在考試中討論身邊的具體問題,閱卷的困難很大,考官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很容易成為一種取捨標準,從而對看法與考官相左的考生帶來不公正。與考試詩賦文章相比,時務策的考試當然不大會重視考生整體文化素質方面的水準,答題成敗的偶然性更大。再則,隨著朝代的更替,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越來越不明確,只靠著一種歷史慣性消極地維持著科舉,考試內容越來越僵硬。在這種情況下,八股文終於出現了,於是後面的結果我們便都清楚了,讀書人成為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到現在,當我們尋找中國落後的原因時,他們首先看到了人才的缺乏,歸結為科舉制度的禍害。但觀看歷史的脈絡而論,這樣的說法是有些偏頗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科舉制度自隋唐創立以來,至清末廢除,存在千年之久,對於科舉的利弊得失,基本上都在政權出現動盪時,才產生較劇烈的批判,例如:明末王夫之、清末民初的知識份子;除此之外,科舉的取士之法,幾乎仍被各王朝所接納採用,倘若制度設計有嚴重缺失,又何以被歷代王朝所承襲,沿用至千年之久。

      而現代抨擊科舉制度最力,基本是採取現代所謂自由科學的立場,來批評傳統制度的缺失,其中最主要來自於清末的國際局勢發展。清末以來,因西方勢力的全盤進入,被當時比喻為「千古以來一大變局」,因此使傳統社會與知識份子,開始質疑傳統思想與價值觀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是提倡「全盤西化論」,或是質疑傳統的「疑古論」,乃至於破四舊、打到孔家店、吃人禮教等論述,都是一脈相承,也就是對於傳統思想的失望、沮喪,轉而憤恨、毀棄的心理轉折。連早期西方研究中國的學者,也陸續提出儒學是阻礙中國近代化的絆腳石,於是科舉制度自然也被視為是粺政。

      然而,西方思想的論述與觀察,是否就能代表傳統中國發展的客觀現狀,並未有定論,但近來西方論述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從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Orientalism)所提出西方世界對東方世界的研究方向與思考態度,說明了西方世界如何以文化霸權論(hegemony),建構西方殖民勢力對東方世界權力的支配,點出了西方世界對東方世界觀察的某種程度偏差。

      之後,柯文(Paul A. Cohen)《在中國發現歷史》所提出的「中國中心取向」(China-centered approach),以及「衝擊—回應」模式(impact-response model)的探討。特別是「衝擊—回應」模式,說明了是否因西方勢力/文化的碰撞(衝擊),才會促使中國的改革與改變(回應)?中國是否沒有自發性的改革或改變,促使進入現代化的歷程?又或者,進入現代化是否是國家發展的必要歷程?

      因此,當我們採用相對客觀的視角,來理解、觀察科舉制度的施行時,是否就能得出較為持平而合理的觀察結果?

      刪除
  11. 大家好我是第六組的瑞斌~~
    身為星爺的粉絲之一,
    就來問個九品芝麻官的問題好了!

    在劇中最後審判常威時,
    李蓮英送來了一件老佛爺賜的黃馬褂來罩他。
    當星爺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
    他老媽送來了鹹魚...,噢是尚方寶劍來給他。

    雖然在劇中是以"明朝的劍不該拿來斬清朝的官"來收尾。
    但我很好奇如果真的遇到這種情況,
    那麼"上斬昏君,下斬讒臣的尚方寶劍"跟"老佛爺御賜的黃馬褂"究竟誰比較大呢?
    而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種"御賜的物品"被拿來用在這種有點像干預司法的案例呢?

    另外,
    在劇中可看出,當時官場非常黑暗,甚至出現"買官"的情況。(星爺的九品官就是買來的。)
    但我印象中明朝抓這方面抓得很嚴,而清朝我就不清楚了。
    想請問在歷史上,
    "買官"這個現象是否很常見?有的話在什麼朝代最盛行?

    是說在wiki看到,原來劇中指的老佛爺就是指慈禧太后,
    而星爺在青樓遇到的皇帝就是同治。
    根據wiki,同治晚年被搞得壓力很大,因此的確很喜歡逛青樓來紓壓,
    而最後也疑似死在梅毒,跟劇中演的一樣。XD
    從小看到大都沒想到,真的是後知後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了,這個網站的時間好像怪怪的XD

      刪除
    2. 對!
      網站時間都超怪的

      刪除
    3. 為了不讓大家時間混亂
      終於在試了半個小時後
      我弄好時間了~~~不會再怪了!!!

      刪除
    4. 對於公堂之上
      有沒有以"御賜"物件來干預司法
      這到是比較少見
      不過
      明眼人(法官)若是知道犯人或疑犯有特殊物件
      表示他跟"有力人士"很熟
      相信審判過程應該會非常"小心"~

      至於
      "上斬昏君,下斬讒臣的尚方寶劍"跟"老佛爺御賜的黃馬褂"究竟誰比較大呢?
      嘿嘿~
      要是當時政治局勢而定
      因為在"理論上"
      皇帝(尚方寶劍)一定比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大
      但是僅限於"理論"
      以晚清而言
      慈禧太后是狠角色
      都說了"同治晚年被搞得壓力很大" -->壓力來源:慈禧
      所以
      誰比較大?

      刪除
    5. 對了
      關於古代的買官
      歷史上又稱為:捐納、捐官、捐輸等
      是國家為彌補財政困難
      允許人民向國家繳納錢糧
      以取得官職的一種方法
      一般來說這些捐官的
      大多只是"虛銜"
      不能直接處理政事

      只有皇帝可以行使這個"賣官"的權力
      私人不行
      但是
      官場上要預防貪污 舞弊
      國家卻公然"賣官"
      這的確是很矛盾啊~

      刪除
  12. 大家好~我是第七組的 亦婷
    雖然現在的社會不論是考高中或是考大學都是需要考試,而且有些人是為了在將來能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做。但是還是有些人為了能夠擁有高學歷的證明而努力的用功讀書,感覺上有點像是古代的人為了功名而奮發讀書。
    讓人會有一種錯覺就是這種考試制度是很難廢除的。
    像是在以前有大學聯考現在改成學測、指考;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國中基測現在只要考一次,但是接下來有不同的管道進入高中(關於這個入學的管道似乎有申請還有分發,實際內容不清楚)。
    不過不管如何,考試制度似乎在現代社會很難消除了,畢竟這也是成為要用哪些人的一種分辨方式,像是公務人員會先有筆試測驗、進入一家公司也會有所謂的測試之類的。
    所以,不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考試的制度似乎仍然會繼續存在我們的生活週遭,很難會消失。

    回覆刪除
  13. 只要有人
    任何組織與社會都需要一種機制
    來篩選適用的人才
    所以
    很難避免所謂的考試制度
    只有讓制度或機制
    更趨於相對地公平,公開,客觀而已吧~

    回覆刪除
  14. No.7 周孟葶
    老師上課提到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
    就讓我想到他的另一部作品-蘇乞兒
    電影中的他不識字 但擁有一身好武藝
    也許在用兵操盤上不夠好
    但憑著他高超的武技 相信在戰場上也是能夠立下好成績的
    我們常聽到人們討論文官的科舉制度 卻很少聽到有人在談武官的
    圖畫中也很少看到 這是為甚麼呢
    而且武官制度相比起來不是也比較公平
    如果以騎馬射箭等等的項目來比分 分數很絕對
    相對的也沒有人為主觀的不確定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