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 課程講義 ] 本課程各講次參考資料


課程參考資料
(依各講次順序排列)

1、   彼得伯克(Peter Burke),楊豫譯,《圖像證史》(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導論〈圖像的證詞〉
2、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
3、  衣若芬,〈戰火與清遊:赤壁圖題詠論析〉,《故宮學術季刊》第18卷第4期,2001
4、  馬雅貞,《戰爭圖像與乾隆朝(1736-95 )對帝國武功之建構以《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為中心》,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第一章〈戰爭畫溯源〉
5、   余英時,〈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二十一世紀》89 20056
6、  柯律格,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   連啟元、〈金榜題名:仇英〈觀榜圖〉與明代科舉考試文化〉,《藝術欣賞》52期,20094
8、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入《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9、  張朋川,〈《韓熙載夜宴圖》系列圖本的圖像比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
10、   趙廣超,《筆記〈清明上河圖〉》,香港:三聯書店,201011
11、    李露曄(Louise Levathes)、邱仲麟譯,《當中國稱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臺北:遠流出版200012月。
12、   榮新江,〈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婦女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723-750
13、   余輝,〈陳及之便橋會盟圖卷考辨—兼探民族學在鑒析古畫中的作用〉,《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19971期,頁17-51
14、   藝術家雜誌,〈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藝術家485期,1999年。
15、    丁勤,〈視覺的闡釋:中國古代帝王圖像的文化意蘊與社會功用〉,《北京理工大學學報》,34期,20118
16、   吳智和,《明人飲茶生活文化》,宜蘭:明史研究小組,19967月。
17、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期,2003.9,頁87-143
18、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1990.6,頁135-172
19、   張心龍,《神話.繪畫--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臺北:雄師出版社,20022月。
20、  廖新田,〈臺灣戰後初期「正統國畫論爭」中的命名邏輯及文化認同想像(1946-1959):微觀的文化政治學探析〉,《當代中國研究》,2012
21、   莊銘國,《典藏鈔票異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11